在线观看欧美一区/国产成人久久婷婷精品流白浆/韩国明星三级/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 - 国产91桃色在线观看网站

咨詢服務熱線 400-688-2558 24小時財富熱線
咨詢服務熱線 400-688-2558 24小時財富熱線
投資資訊投資知識投資學院投資問答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投資資訊 > 云南國際信托王和俊:信托銀行轉型之路對我國信托業的參考借鑒
云南國際信托王和俊:信托銀行轉型之路對我國信托業的參考借鑒 來源: 發布時間:2021-06-25   755 次閱讀

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引入信托,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以多樣化形式在不同階段承擔了吸收社會閑置資金支撐國家整體建設的作用。放眼全球,世界各地都走過類似的發展道路,典型如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以下簡稱“臺灣地區”),信托業發展都是發軔于銀行信貸不足,成長于制度紅利,初以類銀行業務為主,再接受治理整頓,最終轉型為囊括部分私人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服務信托等業務兼(或)具的現代信托銀行機構。

上述典型經驗中,臺灣地區信托業發展附著的經濟階段(工業化、城鎮化、資本市場等現代化步驟)先于我國大陸地區(以下簡稱“大陸地區”)完成,信托公司亦于2000年前后全部轉為綜合性信托銀行和專業性信托銀行,其對當地信托業進行調整的背景、路徑、模式等,可以作為我國信托業實現全面轉型的最佳參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為配合經濟發展戰略,設立信托公司開展銀行業務,滿足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至80年代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景氣下滑以及關聯融資過度引發擠兌風潮,進入調整轉型時期。

臺灣信托業發展歷程

臺灣地區信托業走過一段曲折的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了類銀行業務時期、調整轉型時期、現代信托銀行時期三個階段,信托從業機構基于所處時期的宏觀環境、金融供給、產業需求、資源稟賦等因素,進行業務界定、明確戰略定位、實現順利過渡。

一是類銀行業務時期,自20世紀70年代八大信托投資公司設立始,至1985年前三大信托公司發生擠兌風潮止。這一時期,臺灣地區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及十大建設,GDP年均增長率超過11%(1970?1980年臺灣地區實際GDP年均增長率),資金需求龐大,但在金融抑制政策(當地對銀行業準入、存貸款利率、分支機構設立、中長期放款業務等均做了嚴格限制。如1968年修訂的臺灣地區“銀行法”中,要求銀行信用放款不得超過存款總額的25%且期限不得超過1年,而抵押貸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7年)下,商業銀行不得新設且主要從事短期融資業務,使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信托投資公司的設立,使信托業吸收的資金在短短8年內占到全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7.75%,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的9.1%,對臺灣地區經濟起飛時期的資金需求起到了極大的支撐作用。相較而言,2006年大陸地區新增信托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僅為1.9%,此后持續增長到2013年峰值的10.63%,其存量同比增速在2007?2008年達到約84%的超高水平,對滿足實體經濟的社會融資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彌補了銀行信貸投放的不足。

二是調整轉型時期。自1985年前三大信托公司發生擠兌風潮始,至1991年“信托投資公司申請改制為商業銀行審核要點”(要求信托投資公司在5年內全部改制為信托銀行)止。這一時期,臺灣地區股票市場及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疊加信托公司關聯企業貸款過度,致使風險暴露發生擠兌風潮。數據顯示,臺灣股票加權平均指數從1985年的700多點快速增長到1988年的8600多點,隨后急轉直下至1990年跌至“腰斬”,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則從1988年的16%斷崖式下滑至2000年的7%。此外,以臺灣國泰信托為代表的部分信托投資公司為關聯企業貸款過度,違規挪用資金占比高達1/3,同時觸碰合規底線吸收短期資金,甚至暗中辦理類似活期存款業務的“短貸長投、期限錯配”。1982年8月,臺灣亞洲信托三天內被提走67億存款;1985年2月,臺灣國泰信托一周內流失130億存款;同年9月,臺灣華僑信托因擠兌日趨嚴重被臺灣世華銀行接管。

三是現代信托銀行時期。自1991年頒布臺灣地區“改制法”始,至2000年前后完成改制止。這一時期,臺灣地區社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GDP增速從超過8%下滑到5%?6%,社會融資需求總體減少,但在工業等領域金融供給仍然不足;二是社會問題突出(如消費者權益受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居民投資需求旺盛;三是金融體系設定的專業銀行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包括工業、農業、輸出入、中小企業、不動產等領域。1991年臺灣“信托投資公司申請改制為商業銀行審核要點”,針對信托公司歷史展業積累、風險暴露平穩處置需求及未來轉型發展方向,正式啟動信托公司向信托銀行轉型。其中,臺灣(中國)信托投資公司、臺灣國泰信托投資公司、臺灣第一信托投資公司及臺灣中華開發信托投資公司4家完成改制,臺灣土地開發信托投資公司售出信托業務,僅有3家信托公司因經營不善、財務狀況惡化被其他銀行合并。隨后,1996年臺灣地區“信托法”和2000年“信托業法”,正式建立起信托銀行的全面配套制度,充實完善了臺灣地區“銀行法”設計的專業銀行角色(臺灣地區“銀行法”將銀行分為商業銀行、儲蓄銀行、專業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但其中的信托投資公司不能從事存款業務,角色定位模糊)。隨著信托投資公司先后轉型為專業信托銀行或者綜合型商業銀行,除進行部分傳統銀行業務外,股權投資及特色服務信托業務(如滿足投資需求的金錢信托、解決社會問題的預收款信托、安養信托及家族信托等等)也多有開展,轉型效果良好。

我國大陸地區因為有“剛性兌付”的存在,信托非標融資業務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類銀行業務,參照臺灣地區處理經驗,去除模糊空間而直接作為專業銀行,或不失為一種有效務實的解決方案。

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信托業發展比較

我國大陸地區自1979年設立信托公司以來,其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是商業銀行的補充,在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尚不充分、直接融資渠道狹窄的情況下,依托可股可債的靈活制度優勢,有效彌補了銀行信貸不足,促進了金融體系有效性。考慮發展階段滯后性,與臺灣地區信托業相比,我國大陸地區信托業在兩個階段的特點與之相似,即發軔于制度紅利以補充銀行信貸不足、面臨經濟增速換擋與社會需求提升之際的轉型問題。當前,大陸地區信托業正處于臺灣地區信托業發展的第二階段,面臨風險暴露、急需調整轉型。

在發軔于制度紅利方面: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資本市場發展較為孱弱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囿于制度而提供的信貸規模遠遠不能滿足社會旺盛的資金需求,彼時信托業有效彌補了銀行信貸不足情況而獲得快速發展。2007年前后,信托業在地產、基建、工商企業融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2018年前后,大陸地區信托業資產規模已達到20多萬億元,除商業銀行外,遠遠超過其他金融子行業發展。與臺灣地區商業銀行受限于不能提供中長期貸款的制度設計一樣,大陸地區商業銀行則受存貸款利率、禁止股權投資以及資本充足率等指標限制,信托公司以其橫跨貨幣、資本和產業市場的制度優勢起到了良好的補充作用。

二是均面臨經濟增速換擋與社會需求提升之際的轉型問題。大陸地區經濟增速換擋效應在2015年以后尤其明顯,GDP增長從最高超過10%水平降到約6%水平,房地產業也由高峰期進入低增長階段(房屋施工面積在2015年同比增速滑到個位數)、股票市場經2015年指數大起大落而一蹶不振。與此同時,信托業風險暴露壓力加大,股東自融、地產業務比重過高等問題凸顯。上述特點與臺灣地區信托業務調整轉型時期極為相似。臺灣地區信托業就是因為經濟下行,股市和樓市下跌到底,疊加信托公司關聯融資等不當操作,最終釀成了金融風暴。

我國信托業轉型借鑒方向

對比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信托業發展,可以參考臺灣地區信托業發展思路,向信托銀行轉型。依據各公司資源稟賦與經營情況實行差別化轉型,資本實力較強、風險管理水平較高的大型信托公司轉型為綜合型銀行,專業化較強的信托公司轉型為特色銀行,如小微銀行、創投銀行、托管銀行、不動產銀行等,開展特色銀行加服務信托(資管、財富、事務管理等)業務。

轉型為小微銀行:一方面,我國小微金融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仍未得到滿足。小微企業融資缺口主要集中于融資金額較小的長尾端,這一客群恰是傳統中大型銀行難以全面觸達的。根據全國工商聯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小型企業融資需求占比為44.2%,微型企業和個體經營者融資需求占比為71.6%。另一方面,信托業開展小微金融業務頗具規模與優勢。信托公司以靈活的制度優勢、敏銳的市場觸角、寬松的風險忍耐程度及較早的金融科技布局,在個人消費金融、小微企業融資、“三農”等領域多有業務開展。據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約40%以上信托公司開展了不同程度小微金融業務,規模超過1.6萬億元(其中小微企業8000億元、個人消費貸3000億元)。參考臺灣地區經驗,在專業性信托銀行的轉型中,定位小微金融業務的信托銀行,既可以改善當前我國金融體系對普惠金融供給的不足,又可以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深耕傳統金融普惠服務不足的領域。

轉型為創投銀行:臺灣中華開發信托投資公司轉型為創投銀行極具借鑒意義。首先,信托公司天然具備投貸聯動功能,順應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的政策導向,如中華開發信托利用貸款及股權投資方式深入多個行業,從紡織石化到半導體光電,直接投資業務貢獻了大部分營收;其次,信托公司在改革開放初期即具備了相當有成效的嘗試,如建信信托、民生信托等公司的未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業務頗具特色,與中大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相比,投資效果幾無差別;最后,可以依托股東資源充分發揮前端累積的資金、資產優勢,如中信信托專注在高端制造領域、英大信托專注在電力領域、平安信托專注在安養大健康領域等。

轉型為不動產銀行:從實踐經驗看,臺灣地區在專業銀行中列入不動產銀行,其主要任務是為土地開發、都市改良、社區發展、道路建設、觀光設施及房屋建筑等提供中長期資金。從現實角度看,一方面,大陸地區信托公司絕大部分將房地產信托業務作為主要業務,具有相應的經驗能力、客戶資源、管理體系;另一方面,房地產業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經濟主要部門,資金需求不減。信托公司若轉型為不動產銀行,即可有效承接原有業務條線,順利平穩過渡。

轉型為托管銀行:無論是美、日信托業,還是臺灣地區信托業,對涉眾類資金進行受托事務管理都是信托公司承擔的主要業務之一。尤其以臺灣地區經驗來看,許多涉眾類資金均有托管需求,如預付款、公共維修基金等。大陸地區信托公司在陽光私募、普惠金融等領域也已實踐多年,具備相當的管理經驗、系統架構和業務規模。信托公司若轉型為托管銀行,可在預付式消費、分享經濟、物業維修基金等領域有效滿足涉眾性社會資金的保管需求,減少社會性問題的發生。

參考臺灣地區信托業轉型經驗,平衡社會經濟客觀需求、金融體系供給完整、信托風險平穩處置等多方因素,我國大陸地區信托公司可以考慮向專業性信托銀行轉型。除開展專業性銀行業務外,信托銀行仍要從事信托本源業務,構成專業銀行加信托本源的雙輪業務體系,承擔金融體系正規軍的獨特角色。

咨詢
您將會收到信托投資公司的風控措施、電子版合同等詳細資料,全國客服熱線:400-688-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