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欧美一区/国产成人久久婷婷精品流白浆/韩国明星三级/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 - 国产91桃色在线观看网站

咨詢服務熱線 400-688-2558 24小時財富熱線
咨詢服務熱線 400-688-2558 24小時財富熱線
信托知識資管知識股權投資知識政府債知識
當前位置:知識專題 > 信托知識 > 打破剛兌=風險自擔,投資者準備好了嗎
打破剛兌=風險自擔,投資者準備好了嗎 來源:中信 發布時間:2018-01-31 2456 次閱讀

打破剛兌=風險自擔,投資者準備好了嗎



大資管“打破剛兌”的口號提出來不到一月,金融圈已經被幾起資管違約攪得人心惶惶。先是2017年12月16日,陸金所代銷的大同證券-同吉9號產品到期未兌付,牽扯出上市公司龍力生物債權違約第一案。雖然該項目已經在各方協商下同意資金分期解決,但龍力生物身上還有數億債券項目尚未到期,相關項目的投資者可能在事件明朗之前難以過個安穩年。

近期又爆出招商銀行2013年代銷的“弘毅夾層一期基金”于去年9月到期,但到期后無法兌付而造成違約。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在兌付違約爆發之后,招商銀行和弘毅投資紛紛表示“不存在違約情況”。投資人就傻眼了:你們都沒違約,我的錢哪里去了?
招行和弘毅投資的相關聲明均可在官網找到,這里不再贅述。目前選信托網收集到的信息,該基金規模10億,招行私銀代銷了其中2000萬。現在招行和弘毅紛紛掛出“免責聲明”,這樣做是否有法律依據呢?

可能很多投資人不愿意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打破剛兌”真正的意義,在于風險產品的管理方在規范盡職管理的前提下出現了虧損或者違約,管理方和運營方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投資者需要“風險自擔”。

厘清基本概念:管理方;代銷方;通道方;融資方;平臺方

P2P、互聯網金融暫且不論,一款高凈值理財產品的參與方通常有好幾個,例如此前出問題的陸金所代銷的“大同證券-同吉9號資產管理計劃”,在資金用途中注明:本集合計劃主要投資于中海匯譽2016-93龍力生物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控制該信托計劃的風險為前提,為投資者爭取獲得業績比較基準收益。”

這里面出現的中海信托即為“通道方”,因為資管公司沒有放貸資質而通過認購單一信托的方式發放貸款,中海信托每年固定收取通道費,只要款放到正確的賬戶上,中海信托就不承擔責任;龍力生物則是“融資方”,信托計劃募集的資金最終進入龍力生物賬戶,履行還款付息義務的也是它;而比較容易弄混的是陸金所和大通證券,陸金所僅為“代銷方”,從法律角度來說,只要陸金所嚴格向合格投資人推介產品,在銷售過程中無虛假承諾,嚴格按照產品資料推介,產品出問題,陸金所并不應該被追責;最后,“大同證券”為真正的“管理方”,需要對項目資料的真實性負責,在項目運營期間有義務按協議監督融資人回款情況,一旦項目出現風險,管理方需對投資者負責-但所謂的“負責”,并不是讓管理方拿自己的錢去墊付,而是通過抵押物處理、申請凍結賬戶等手段及時處理資產,為投資人盡可能多地爭取回款。

厘清了上述幾個概念,就會對招行和弘毅基金的“免責聲明”有了概念-如果整個流程嚴格規范盡職,這個聲明是站得住腳的。大同證券資管產品走中海信托通道,再由陸金所代銷,出了問題媒體報道盡是“陸金所違約”,實際上是混淆了幾個角色。

打破剛兌,意味著投資者【風險自擔】

假設在某個情形下,通道方沒出錯;代銷方規范推介了,管理方盡職管理了,但企業經營畢竟有風險,錢放出去后,融資人還是出現了經營問題,無法回款,究竟誰承擔這個責任呢?

可能這個說法不受歡迎,但事實是,這個責任需要投資者自行承擔。“風險自擔”是打破剛兌的要義所在。投資者需要對自己的投資判斷負責,不能因為產品是從銀行買的,就要求買的信托/資管/私募基金有和存款一樣的安全性,事實上銀行理財也在“打破剛兌”的范圍內。這兩年銀監會證監會反復強調金融機構對客戶做足“風險提示”,又是做測評,又是錄音錄像,又是按手指簽字-說到底,還是要證明一件事,投資者在認購的時候,確定知道自己買的產品是有可能虧損的。

在目前的高凈值市場上,一個手握100萬以上的投資者的選擇不可謂不豐富,除開普遍有高風險認知的股權產品外,有最安全的年化4%左右的保本型理財;有年化5%~6%的銀行高端理財;有7~10%左右的信托/資管/私募基金,還有10%~15%以上的私募債和互聯網金融產品等-市場上永遠不缺想要借錢的人。錢究竟借給誰,就要看投資者的判斷了。

合理“避雷”,優選靠譜第三方理財師

當然,行業壁壘永遠存在,靠投資者自身經驗和判斷,繞開各種嵌套設置,識別出各種晦澀的專業術語,認清各項財務指標,甚至要有能力分辨出推介材料的真假、水分無疑是過于理想化的。高凈值投資者通常本身事業繁忙,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維護,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投資上面顯然不現實。這里,選信托網推薦投資者“借力”優秀的第三方獨立理財顧問,借助理財師的專業知識幫助自己避開投資的雷。

目前受我國金融行業發展所限,投資者抱有很強的“購買理財產品”的理念,很少有為理財咨詢付費的意識,大部分理財顧問同時還有銷售產品的義務,這就造成了理財顧問可能基于對銷售利潤的追求而向投資者推介高銷售提成、但風險偏高的產品。

但情況也正在發生著變化。隨著金融資產配置行業越來越成熟,理財不再是“一招鮮”,定制化、終身化的理財咨詢越來越成為可能。客戶的資產量是資產配置的基礎,從這個角度出發,理財顧問也必須考慮保全和發展客戶的資產量,有動力站在客戶的角度上真正優選符合客戶利益的產品。

對于投資者而言,選信托網推薦投資者通過對理財顧問專業度、誠實度和服務質量的考察,同時接受2~3個行業內資深顧問的咨詢服務,在投資某一個理財產品前,仔細對比理財顧問的意見,找到項目真正的風險點,搞清楚自己的錢會投到哪里去,會怎么收回來,收不回來會如何處理這幾個基本問題再做決定。

在嚴監管、破剛兌的大背景下,像那種滿口“剛性兌付”“絕對安全”但無法回答基本的風險點的理財顧問是不值得信任的。

<< 返回
咨詢
您將會收到信托投資公司的風控措施、電子版合同等詳細資料,全國客服熱線:400-688-2558